深圳前海向港企港人开放建设市场
日期:2020-10-21
浏览量:884
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破建设领域深港合作隐形壁垒,深圳前海自本月开始面向港企港人开放建设市场。这也意味着,在香港经认可和注册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备案后可在前海合作区范围内直接执业。
10月20日,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会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共同举办“前海建设领域深港合作创新成果发布活动”,并发布了《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执业备案管理办法》和《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士执业备案管理办法》。
这也是前海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排头兵作用,制定的国内首个专门面向香港工程建设领域资质资格内地认定的规范性文件,均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成为前海在深港合作上推出的又一大礼包。
备案后直接授予港企港人
内地企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深圳前海管理局称,两个规范性文件是该局会同香港发展局在《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化服务业合作区条例》第31条内容的基础上研究编制,充分落实了关于“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推动内地与港澳人员跨境便利执业”“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试点允许取得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等港澳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直接提供服务”等相关文件的要求。
两个规范性文件均从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分工、备案申请流程、执业开展前需明确的事项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监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和说明。其中突破性最大的是“通过备案方式直接授予港企、港人内地企业资质和执业资格,允许其直接参与前海合作区范围内的工程建设活动,开放前海建设市场”。
文件规定,在香港发展局公布的认可名册中且在有效期内的专业机构,以及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专业人士注册管理局注册且仍在注册有效期内的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后可取得与内地对应执业资质、资格,可在前海合作区范围内参与招投标等工程建设活动和直接提供工程建设领域相关服务。专业机构及人士在香港的相关工程业绩和经验,视同于内地相关工程业绩和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文件没有重新设定专业机构资质或专业人士资格,而是在详细比较研究两地专业机构及人士执业资质、资格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标清单的制定,以对标清单作为港企、港人申请备案时的执业资质、资格认定依据,确定其在前海直接提供专业服务的范围。
专业机构包括“施工、设计、监理”等;专业人士包括“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电气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均可实现执业资质和资格对标。
“我们有了参与大湾区开发建设的新机遇”
“这个制度创新真是太好了!”香港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吕达文说,公司于2019年在前海注册,尽管已经接下了一些工程项目,但香港和内地的执业资质和资格无法互通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壮大。
“我是香港注册建筑师,但以前这个资格没法在内地使用,很难实现执业资格的对应关系。而公司由于受到内地资质管理的限制,也无法参与到相应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中。”吕达文说,如果公司想参与内地的工程建设,就只能通过与国内设计院合作的模式,间接来服务,“这其实不便于做工程设计,更无法将领先的国际理念带入大湾区”。
吕达文认为,前海此举有效打破了香港建设领域的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在内地因执业资质和执业资格限制而产生的壁垒,让其有资格参与更多的政府、大型企业建设投标,为香港业界人士提供了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开发建设的舞台和新的机遇。同时,香港建筑工程领域,从合同到图纸,从流程到管理均与欧美等地区通行标准一致,也将为前海和大湾区带来对标国际的标准,促进深港两地业界的融合和交流。
两个规范文件的出台,也让吕达文对内地业务办理的流程更加清晰。“我看到里面连一些环节需要准备哪些材料、需要多少个工作日办好都写得很明确,这样很好,也让香港公司对前海营商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吕达文说。
此外,鉴于香港与内地在制度体系、标准规则、经验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制度规范和操作层面的问题。为对专业机构在前海直接提供服务实行有效监管,以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内地建筑业健康发展,文件从监管部门及其职责、行为主体罚则等方面规范了后续管理举措。
打造港企港人
内地发展第一站
为确保建设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前海此次也建立了深港双方联动管理体系,建立由前海管理局、深圳市住建局、香港发展局、香港注册管理局、各专业学会等共同参与的对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的协同管理、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实现有关信息共享,加快构建权责明确、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事中事后管理体系。
前海管理局还将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港企、港人在前海合作区范围内提供的执业活动进行巡查,并将巡查结果通报市、区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前海管理局与市行业主管部门执法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建设市场的管理体制,从而探索实践香港工程建设模式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规范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的市场行为。
事实上,作为港企港人内地发展“第一站”,前海自2013年以来,就致力于为港人港企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推出创新制度。仅在建设领域,就曾在2016年出台《在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试行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合作安排》。
比如,前海嘉里中心和腾讯数码大厦就均采用香港工程建设模式,前者是前海首个试点项目,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并聘请香港的工料测量师对项目造价管理;后者约20人的项目管理团队中,有14人为香港工程师,同时该项目所有顾问团队也均来自香港。
数据显示,该建设模式的试点项目下,已吸引超48家香港专业机构和145位香港专业人士,香港建设领域专业服务机构在前海签订合同额超20亿元。同时,前海提出1/3的土地面向香港出让,已累计向港资企业出让土地39.55公顷,占全部已出让土地的43.2%。
接下来,前海将进一步扩大香港建设模式试点范围,计划由港企独资的开发建设项目全部采用香港建设模式。同时,努力从部分开放推广到全面开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大湾区“9+2”城市群全面开放试点。
此外,前海还将借鉴香港建设领域先进管理经验,探索更加国际化的执业环境,研究出台与香港建设模式相适应的审批制度和在前海范围内采用香港标准或国际标准建设、审批、验收项目,以及研究与香港建设模式相适应的职业保险、顾问费用计费标准等,从而进一步深化建设工程领域深港合作新机制。(记者 张玮)(编辑 叶菲)